據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館網站消息,2019年6月11日,烏干達衛生部發布埃博拉疫情。為了幫助旅烏華人華僑及中資企業進一步認識埃博拉,及時采取恰當的預防與防范措施,切實保障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,維護工作和生活秩序,根據大家關心的問題,中國駐烏干達使館組織中國援烏公共衛生專家組和中國援烏醫療隊,編寫了《旅烏華僑華人及中資企業預防埃博拉知識問答》。
疫情介紹
此次疫情發生在烏干達西南部卡塞塞地區的一個家庭,首例病例是1名5歲男童,6月11日被確診為埃博拉,當日死亡。12日50多歲的外祖母和3歲的弟弟也被確診為埃博拉,并分別于12日和13日死亡。
病例發病前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參加了首例病例外祖父(埃博拉病例)的葬禮,6月9日入境烏干達。疫情發生后,烏干達政府及衛生部門迅速采取了措施,及時發布了信息,并向公眾提出了預防控制建議。
1.本次疫情對旅烏華人華僑及中資企業人員造成的風險大不大?
本次烏干達埃博拉疫情屬于輸入性的家庭聚集性疫情,病人活動范圍較為局限,主要是病例所在社區、就診醫療機構等周圍人群存在接觸病例而感染的風險。旅烏華人華僑及中資企業人員的工作與生活范圍相對集中,與病例接觸機會較小,感染風險較低。如果發現相關人員有可疑接觸史,或存在其他異常情況,請就近報告當地衛生部門、醫療機構,或者撥打烏干達衛生部免費電話0800-203-033或0800-100-066。
2.對旅烏華人華僑及中資企業人員的主要預防建議是什么?
目前(至6月17日)烏干達沒有新增確診的埃博拉病例,但先前3例病例的接觸人群,尚在進一步觀察中;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疫情仍在持續,有可能再次輸入烏干達。為了防范接觸感染埃博拉,降低風險,在烏干達沒有宣布埃博拉疫情終止前,針對華人華僑及中資企業人員的主要建議是:(1)不要與他人握手,不要與他人有身體接觸。(2)經常使用肥皂與水洗手。(3)減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。(4)在疫情發生地的人員,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,日常工作與生活盡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。(5)禁止參加喪葬活動。(6)不要接觸疑似病人、病人及其污染的物品、污染的環境。(7)不要接觸、處理與食用野生動物。
3.對中資企業的主要建議是什么?
針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疫情發展形勢,以及烏干達輸入性疫情情況,6月14日,WHO總干事召開第三次應急委員會會議認為: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疫情尚不構成“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”,沒有旅行及貿易限制措施。
目前針對中資企業的主要建議:
(1)密切關注疫情動態,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和信息溝通。
(2)根據可靠渠道信息,及時開展風險評估;對來源不明信息,及時通過正規渠道核實,避免出現恐慌。
(3)按企業所在地區衛生部門要求,積極做好相關防控工作。
(4)疫情發生地區的相關企業,每日掌握每名中外員工的工作、生活及外出情況,重點督促落實外出人員的預防建議;疫情發生地,尤其要禁止當地員工參加喪葬活動,不要舉辦大型集會,盡量減少人群聚集機會。
(5)疫情發生地區的相關企業,對中外人員實行每日健康檢查制度。
(6)對出現可疑癥狀且有可疑接觸史的人員,立即查詢情況,限制其活動范圍,避免接觸其身體及其可疑污染物和環境,請就近報告當地衛生部門、醫療機構,或者撥打烏干達衛生部免費電話0800-203-033或0800-100-066;同時報告中國駐烏干達使館。
4.埃博拉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嗎?
埃博拉(EbolaVirusDisease,EVD)全稱為“埃博拉病毒病”,既往曾稱之為“埃博拉出血熱”,是一種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,是一種嚴重且通??芍滤劳龅募膊?,病死率約50%,可高達90%。因此,埃博拉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,必須高度重視,不能掉以輕心、麻痹大意,特別是在發生疫情的地方,要始終保持警惕,做好預防和防范措施;同時,埃博拉通過直接接觸病人和野生動物及其污染物、污染的環境傳播,可防可控,不要產生不必要的恐慌。
5.埃博拉病毒的來源是什么?
目前認為狐蝠科的果蝠(吃水果為主)是埃博拉病毒的貯存宿主。野生動物(如黑猩猩、大猩猩、猴子、森林羚羊或箭豬等)因直接或間接接觸果蝠而感染發病,甚至有些時候導致野生動物流行。人類是通過接觸感染的果蝠或處理感染的野生動物而獲得感染;感染發病的病人可將病毒通過接觸方式再傳播給其他人,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播,埃博拉的主要傳染來源是埃博拉病人,而病毒最初則來源于野生動物。
6.埃博拉病毒有哪些型別?
1976年,埃博拉首次在南蘇丹的Nzara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Yambuku的鄰近埃博拉河的村莊發生,并因此得名埃博拉。埃博拉病毒目前發現6個型別,引起人類疾病較大流行的主要型別是扎伊爾型,該型埃博拉病毒的毒力最強,曾導致2014年西非國家流行,也是2018年以來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疫情,以及本次烏干達輸入疫情的病毒型別。此外,蘇丹型和布迪布焦型毒力也較強,曾在蘇丹、烏干達等國發生過流行。塔伊森林型曾導致1名實驗人員感染。賴斯特型和邦巴利型尚沒有導致人類感染的報道。
7.埃博拉傳染人的具體方式有哪些?如何預防?
埃博拉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,主要通過接觸病人或感染動物的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、嘔吐物、糞便等排泄物,及其污染物品、污染環境等傳染,特別是直接照顧病人、處理和接觸尸體時,風險更大。因此,不要接觸疑似病人、病人及其污染物品、污染環境;不要接觸任何可疑動物,野外要防止接觸野生動物,尤其是病死的野生動物,不要處理與食用野生動物。疫情發生時,及時采取防范措施,不要與他人握手,不要與他人有身體接觸;經常使用肥皂與水洗手;減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。在疫情發生地的人員,日常工作與生活盡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,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;禁止參加喪葬活動。
8.蚊蟲叮咬會傳播埃博拉病毒嗎?
蚊蟲叮咬不會傳播埃博拉病毒。埃博拉病毒不能在蚊蟲等節肢動物細胞繁殖;蚊子吸血后一般不會立即去叮咬下一個人,而是選擇去偏僻地方休息,消化吸得的血液;蚊子不是注射器,不會將吸得的血液注射給下一個人,它注入人體是其唾液(防止血液凝固,使吸血能夠持續進行)。因此,理論上蚊蟲是不會傳播埃博拉病毒的,現實情況下也從來沒有發現蚊蟲傳播而感染的病例;同時也沒有蒼蠅蟑螂傳播的證據,盡管存在理論上機械搬運病毒的可能。雖然蚊蟲不會傳播埃博拉病毒,但能夠傳播其他傳染病,必須做好蚊蠅蟑螂等有害昆蟲殺滅與防護工作,以預防瘧疾等其他傳染病傳播。
9.握手能不能傳染埃博拉?
與埃博拉病人握手可以傳染埃博拉病毒。預防埃博拉的關鍵措施就是不要接觸病人或感染動物的血液、體液、分泌物、嘔吐物、糞便等排泄物,及其污染物品、污染環境等。在埃博拉流行期間,為了做好防范措施,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也不要與他人握手,不要與他人有身體接觸;經常使用肥皂與水洗手,以養成良好的習慣,最大程度減少風險。
10.一起吃飯能不能傳染埃博拉?
與埃博拉病人一起吃飯,可能因接觸病人及污染物而傳染上埃博拉,但與健康人一起吃飯,不會傳染上埃博拉病毒。在埃博拉流行時,特別是疫情發生地區,為了做好防范措施,減少接觸機會,降低風險,盡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,減少接觸人群的機會。
11.性生活能不能傳染埃博拉?
研究表明精液中含有埃博拉病毒,甚至疾病恢復后,含有埃博拉病毒的時間可長達9個月。埃博拉病人應禁止任何形式的性行為;恢復期仍帶有病毒的人,也應盡量禁止性生活,或采取正確與持續使用安全套的安全性行為,采用任何形式接觸精液的性行為后(包括自慰)后,應立即使用肥皂和水洗手;使用過的避孕套要安全處理,防止接觸精液,直至兩次檢測埃博拉陰性后,才可恢復常規的性生活方式。衛生部門對男性埃博拉病人的存活者,自發病3個月后檢測精液,如陽性,每月檢測一次,直至間隔兩周的兩次檢測結果陰性。
12.接觸埃博拉病毒后多長時間會發病、什么時候有傳染性?
接觸感染埃博拉病毒后,一般會在8-10天內發病,這是埃博拉病毒病的平均潛伏期,但潛伏期具有一定的時間范圍,可短至2天,長至21天。接觸者在發病前處于潛伏期,對他人沒有傳染性;發病后才會對他人具有傳染性。但為了防范接觸者發病后傳染他人,病例的所有接觸者都要被隔離檢疫,接受醫學觀察至最長潛伏期21天。
13.埃博拉病人主要有哪些癥狀?
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后,病毒在體內增殖,產生免疫反應導致炎癥,病人開始出現高熱、頭痛、咽喉痛、虛弱和肌肉疼痛等癥狀,類似于感冒、瘧疾、傷寒等疾病,難以鑒別,易導致病人就診不及時或診斷不及時,錯過最佳治療時間,也增加了家庭和社區接觸人群感染風險。隨著病程進展,病人出現嘔吐、腹痛和腹瀉;病毒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結構性損傷,使血管通透性增加,同時病人出血凝血障礙,導致病人體內出血,以及鼻腔、口腔、生殖道等部位的外出血,并伴隨皮膚出血性水泡,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、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。
14.埃博拉病毒病如何進行診斷的?
埃博拉病毒感染只有通過實驗室檢測才能確認。目前的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病原學檢測和血清學檢測。病原學檢測是采用分子雜交、RT-PCR等方法直接檢測埃博拉病毒核酸,或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(ELISA)病毒蛋白。血清學檢測是采用ELISA捕獲法和ELISA間接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病毒特異性IgM和IgG抗體。確診埃博拉病例比較復雜,并且需要一定的時間,在等待檢測結果過程中,也要做好相關預防控制措施。
15.對埃博拉病毒病有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?
目前針對埃博拉治療的血制品、免疫用品和藥物等尚在進一步研究中,治療性抗體初步證明有治療效果,但還沒有特效藥物批準上市。對患者的治療主要以對癥和支持治療為主,包括保持水和電解質平衡、控制出血、維持血氧濃度、血壓穩定和治療繼發感染。因此,做好預防是關鍵;發病后及時就診很重要,可以增加病人存活機會。
16.埃博拉有沒有疫苗可以預防?
有。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在幾內亞疫情現場對一種埃博拉疫苗(rVSV-ZEBOV)進行了試驗,實驗人群11841人,其中5837名接受疫苗接種試驗的人群,在接種10天以后,沒有發生病例,而未接種組同期則發生了23例埃博拉病例,證明了該埃博拉疫苗的保護性。2018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埃博拉疫情后,也開展了該疫苗的接種,初步結果也證明了該疫苗的有效性。但由于該疫苗供應產量有限,目前主要用于一線衛生人員接種、埃博拉病例密切接觸者及周圍人群的環狀接種。世界衛生組織戰略咨詢專家組(SAGE)建議對其他埃博拉疫苗進行評估。
17.哪些地方是傳播埃博拉的危險場所?
病例就診醫療機構、病例家庭及周圍社區,以及舉辦埃博拉病人喪葬等場所傳播埃博拉的風險很高;一般商務活動、旅行、社會交往和普通工作場所等傳播埃博拉的風險較低。但為了防范接觸傳播的可能性,最大程度降低風險,疫情發生時,仍應采取相應措施:(1)不要與他人握手,不要與他人有身體接觸。(2)經常使用肥皂與水洗手。(3)減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。(4)在疫情發生地的人員,日常工作與生活盡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離,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。(5)禁止參加喪葬活動。(6)不要接觸疑似病人、病人及其污染物、污染環境。(7)不要接觸、處理與食用野生動物。
18.哪些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風險較高?
人類對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,但因不同人群的接觸機會、接觸方式與程度,以及身體狀況的不同,感染發病風險水平不一樣。感染發病風險較高人員通常是:(1)醫務人員;(2)與病人有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等;(3)葬禮過程中直接接觸死者尸體的人員;(4)雨林地區接觸森林中病死動物的人員;(5)免疫受損者,如艾滋病患者或者伴有其它基礎性疾病人員,幼兒及老年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感染發病。
19.疑似埃博拉病例應當如何就醫?
曾經去過已知存在埃博拉病毒病的地區,或者與已知或疑似患有埃博拉病毒病的人員接觸過,出現癥狀時,應立即就醫。及時就醫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、控制疾病傳播至關重要。為了防范自行及隨處就醫過程中進一步傳播疾病的風險,應就近報告當地衛生部門、醫療機構,或撥打烏干達衛生部免費電話:0800-203-033或0800-100-066,按照要求與規定的方式及就醫地點就醫。
20.有哪些國家和地區正在或曾經發生過埃博拉疫情?
目前有埃博拉疫情的地區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東部地區,與其接壤的烏干達卡塞塞地區近期發生了一起輸入性疫情。自1976年埃博拉首次在剛果民主共和國(當時國名為扎伊爾)暴發以來,至今已先后有17個國家報告發生疫情,主要是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導致(以下如非特殊注明,均為扎伊爾型)。
(1)剛果民主共和國(10起):第1起,1976年318例,死亡280例,病死率88%。第2起,1977年1例死亡。第3起,1995年315例,死亡254例,病死率81%。第4起,2007年264例,死亡187例,病死率71%。第5起,2008年32例,死亡14例,病死率44%。第6起,2012年(布迪布焦型)57例,29例死亡,病死率51%。第7起,2014年66例,49例死亡,病死率74%。第8起,2017年8例,死亡4例,病死率50%。第9起,2018年4月5日-6月2日54例,死亡33例,病死率61%。第10起,2018年8月1日-截至2019年6月13日,累計報告2120例,1420例死亡,病死率67%。
(2)烏干達(6起)。第1起(蘇丹型),2000年425例,224例死亡,病死率53%。第2起(布迪布焦型),2007年149例,死亡37例,病死率25%。第3起(蘇丹型),2011年1例死亡。第4起(蘇丹型),2012年7例,死亡4例,病死率57%。第5起(蘇丹型),2012年24例,死亡17例,病死率71%。第6起(扎伊爾型),2019年6月3例(輸入性),3例死亡。
(3)剛果共和國(4起):第1起,2001年-2002年59例,44例死亡,病死率75%。第2起,2003年7月-8月143例,128例死亡,病死率90%。第3起,2003年11月-12月35例,29例死亡,病死率83%。第4起,2005年12例,死亡10例,病死率83%。
(4)加蓬(4起):第1起,1994年52例,31例死亡,病死率60%。第2起,1996年7月-4月31例,21例死亡,病死率68%。第3起,1996年7月-12月60例,45例死亡,病死率75%。第4起,2001年-2002年65例,53例死亡,病死率82%。
(5)蘇丹(3起):第1起(蘇丹型),1976年284例,151例死亡,病死率53%。第2起(蘇丹型),1979年34例,22例死亡,病死率65%。第3起(蘇丹型),2004年17例,7例死亡,病死率41%。
(6)科特迪瓦:1994年,塔伊森林型,1例存活。
(7)南非:1996年,1例死亡。
(8)塞拉利昂:2014年-2016年14124例,死亡3956例,病死率28%。
(9)利比里亞:2014年-2016年10675例,死亡4809例,病死率45%。
(10)幾內亞:2014年-2016年3811例,死亡2543例,病死率67%。
(11)西班牙:2014年1例存活。
(12)英國:2014年1例存活。
(13)美國:2014年4例,1例死亡,病死率25%。
(14)塞內加爾:2014年1例存活。
(15)馬里:2014年8例,6例死亡,病死率75%
(16)尼日利亞:2014年20例,8例死亡,病死率40%。
(17)意大利:2015年1例存活。